時常聽到別人討論 I 型(內向)或 E 型(外向)的個性,這其實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。
人的性格並非固定,而是會隨著環境、經歷與成長而調整,甚至在不同情境下呈現出不同的樣貌。
從小,我偏向 I 型,享受獨處,朋友不多,總覺得群體活動容易讓人疲憊。
進入職場後,辦公室文化的應對進退更讓我感到虛情假意及沉重。
然而,當我走入瑜珈教學的領域,在不得不學習主動與人交流、帶領課程、分享經驗,
漸漸地,開始適應並且心態有所轉變。
然而,我依然享受獨處,私底下的仍然可以宅到極致,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,絲毫不覺得孤單。
那麼,究竟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真的重要嗎?
當然重要!
因為了解自己,不僅能幫助我們發揮優勢,也能讓我們向不同性格的人學習,拓展視野,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。內向者可以學習如何更自在地表達自己,而外向者也能從內向者身上學會專注與內觀。
認識自己的個性不該成為給自己貼標籤的理由,更不應該變成逃避挑戰的藉口,比如:「我是內向者,所以我不需要社交」或「我是外向者,所以我不適合獨處」。這樣的想法,無非是在期待環境一直遷就自己,而非自己去適應環境。
與其糾結於自己是哪一型,不如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調整自己,找到內向與外向之間的平衡點。當需要獨處時,能夠自在享受自己的世界;當需要融入群體時,也能自然地切換模式,不勉強、不逃避。
真正的自由,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,而是擁有適應不同環境的彈性,讓自己成為更完整、更自在的個體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